明珠看着茶碗:“读书科举,是我们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其中的艰难,夫子应该比谁都清楚。
我们普通人念书,除了看个人资质和个人努力,还要靠家里的支持。
但凡少了一样,都会跟科举无缘。”
明珠喝了一口茶,“束脩贵,笔墨纸砚亦贵,即便自身努力,家里支持,我们普通人还是比不上富家子弟。
是我们不够聪明不够努力吗?
不是,是我们所拥有的书籍太少了。
富家子弟,除了四书五经,他们还有史书、传记、风物志,各地县志,他们从小接触的,都是见识面广的人,眼界比我们普通人宽,思考的东西与我们普通人也不一样。
他们有名师,有雄厚的财力,而我们,能靠的只有自己。”
明珠的一番剖析,老秀才内心震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种无力感他深有体会。
“夫子知道,我爷爷停滞于秀才二十年,为何又去乡试了吗?”
老秀才大胆猜测道,“壮志未酬?”
“正是!”明珠很干脆,“我爷爷天命之二年参加乡试,天命之三年参加会试和殿试,能够考中,除了运气,很大部分归功于三百书籍。
而这书籍,是我们沈家卖了千金菇,在青瓶的腾云斋买的。
说来也是运气好,那天正好遇到书斋处理旧书,我们便咬牙都买了下来。”
明珠说的,老秀才听说过一些,只是没想到,沈青山的进士之路,比他所想的还要艰难。
沈家微末时,被镇上方举人家欺压之事,他是知道的。
只是没想到,这其中如此曲折。
说了沈青山中举的不易,明珠便岔开话题,聊教学方面的事情。
她想知道,李秀才是如何教书的。
一番交流下来,老秀才的授课方式,只能说是平平无奇。
“我爷爷早年曾在镇上的王地主家教书,带过不少学生,兢兢业业数年,只带出了两名童生,直到自己开了私塾,总结经验,才有了今日。”
老秀才都没真正带过学生参加县考,“学生惭愧。”
“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如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