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钱氏也没买别的,直接坐了车回家。
骨头汤还有些,刚刚买了猪下水,又买了几根棒骨。
回到家已是下午,阮伊人撸起袖子,欢欢喜喜拿盆和面,打算做阳春面。
阳春面是扬州特色,是江浙一带小有名气的面食。因市价十文,市井俚语便以十为阳春。
不过的多数人只知道阳春面,却不知道此阳春彼阳春。这个俚语十暗喻小阳春,则农历十月。
如今这些已不重要,味道才是取胜的关键。阳春面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或以葱油,或以酱油等。但无论哪一种,都获得不少人群的偏爱。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市井美味。
家中的麦粉早已在新年时就用完,便又拿了大麦碾碎做粉。新鲜的面粉香味十足,要用温水一点点搅拌成絮状。直到揉面饧面,再成一个饱含面筋的柔软面团。
揉好的面团,盖了块微湿的布搁在一旁。这是第二步饧面,过了这一道,就可以擀面条了。
一碗好吃的阳春面,汤底则是关键。因这本就是江浙面食的一大特色,以汤取胜。
相应的,在不那么流行汤面的北方,则更注重面条的口感,如大众美食:炸酱面。
家里早有熬好的肉汤,正好用做汤底。
许多百姓一年到头都不得几点荤腥,炒菜也只肯用一点点油,不少人家多用水煮。不过这一点在秦家倒不适用,秦家人爱吃,就算买不起,也能寻得办法。去岁山上采来的野菜晒干,泡软焯水加了佐料调一调,也是一道美味。
她以前不爱猪油,如今却不得不吃。好在也没什么好挑剔的,毕竟尚有许多人连肚皮都填不饱。
汤里调入酱油与猪油,味道就很好了。
面条要切得细细长长,如此才能吸饱汤汁,享受面香与肉汤的鲜美。
煮面时也稍加小心,不可一股脑丢进去,免得粘连。下面时要尤其小心,捞面时也要弄的齐整。码放在碗中,放上一点猪油,再加入酱油,最后用滚烫的肉汤冲。这会儿还可以切入一点细碎的香葱,味道会更好。
虽没有什么浇头,却是一碗最平凡不过的美味。
钱氏心疼儿媳,故而也不许她每日下厨。
但阮伊人偶尔做一餐,全家人都很受用,要吃的干干净净,恨不得碗底都要舔干净。
这会儿见一碗面上桌,摆的齐齐整整的面条堆叠在碗中,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还有翠绿的香葱点缀,阵阵香味儿扑面而来。
还没吃,就已经感受到这鲜美的滋味。
再入口,面条爽滑,肉汤浓郁,伴随着猪油香,实在诱人。
再有一盘拌野菜和咸鸭蛋与一道小咸菜,那叫一个爽快。
阮伊人见大家吃的酣畅,眯着眼睛笑:“若是有一碗葱油,那味道还要更好。”
钱氏吃的连连点头,遂问:“这也是食单上教的?”
她不识字,自然看不出什么门道来。左右食单是儿媳买的,她也懒得去看,更没必要。都是自家人,哪需要分的那样清楚。
“这食单写得有些杂乱,一会儿是教人做面,一会儿又是做菜,上面竟还有几个养猪的窍门。”阮伊人看似犹豫,实则是早就准备好的话术。
“养猪?”秦升抬头,笑问:“食单里还能教人养猪?”
“那当然。”小姑娘耸了耸鼻尖,一脸可爱的说:“到时候就买头小猪来试试,我照着食单做了好多菜都好吃,说不定猪也能养得很好。”
洗完碗筷,时候已不早了。
屋内点了油灯,阮伊人又爬上炕,去揉自己的小腿。
她今日站了一整日,这幅娇弱的身子可有点受不住了。
唉,忒娇气了。
又不是没在空间里颠过勺,何至如此。
“酸?”秦靖放下书册,歪头看她。
阮伊人摇了摇头,不肯让他瞧。倒是忽然想到一件有趣的事儿,便笑着对他说:“你不觉得老祖宗给我留下的这个空间挺有意思的嘛。不许我偷偷摸摸往外拿东西,但你用里面的器具人家也不拦着。不知道的,还当这是哪家的试炼场,大考堂呢。”
秦靖睨了她一眼,笑得很好看:“说不准还真是柯家祖辈为了考校小辈准备的,我可没见过哪家的空间里有厨房浴间的。”
提到浴间,阮伊人开心的拍掌。
这可是个好东西啊,自从有了这个,她洗澡都方便了。
当然,只是洗着方便。洗之前,洗之后嘛,都要自己忙碌了。
她这空间里可没什么灵泉水,大温泉的。要用水,都得自己带进去烧热,再倒进那个宽敞舒适的浴缸里。用完的水也不能老搁在那儿,还得自己倒出去。
唯一的好处,也就是她对空间的控制比以前精进了。只要她心念起,那些水流直接对着下水道流过去,也省的以前一桶一桶的拎着。好不容易洗个澡,累的又是一身汗。
“照你这么说,倒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