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宫内后,朱由校越想越觉得现在的京城大学的办学出了问题。看过桌子上放着的锦衣卫的调查报告,朱由校的内心充满了怒火。
现在的京城大学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路人员都有。里面有一部分人是家里塞进来镀金的,完全是滥竽充数的。还有一部分人是江南那些大富商人塞进来的,就像是以前那样投资一些贫穷的学生作为自己的代言人,等他们成长起来了就为自己谋取私利。还有一部分人是其他政治派系安插进来了,想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被自己边缘化的东林党人!
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朱由校前世通过电视剧了解过的。就比如今天的那个士英,他可是明末风云人物小人里的君子。原本历史中接自己班的朱由检,崇祯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尽后,南迁之后的朝廷上对由谁继位发生了很大的争执。
从血缘远近的角度来看,福王与崇祯帝同辈,符合“兄终弟及”的礼法,而其他三位王爷都与崇祯差了一辈,因此马士英一开始本打算拥立福王为帝。
可惜,马士英的想法却遭到东林党人的反对。谁让万历皇帝当年在太子朱常洛与福忠王朱常洵之间摇摆不定,闹出一系列“争国本”的悬案,让东林党人与福王一脉结下了死仇。
正因如此,马士英刚一提及拥立福王的构想,东林党立刻表示:“福王是万万不能当皇帝的,除了福王谁当皇帝我们都没意见。”
由于东林党在江南一带名望颇高,马士英为了团结东林党的力量,派史可法与东林党反复协商,最终双方商定放弃福王,改为拥立桂王朱常瀛,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事情到此本该告一段落了,谁知充当中间人的史可法自己都不看好这个方案,私下吐槽说这版拥立方案就是兵祸的开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史可法的言论很快被传扬了出去,一时朝野舆论沸腾。意识到说错话的史可法吓得“隐避不言”,舆论压力一下子全压到了马士英身上。
当时进关的建奴步步紧逼,桂王又远在广西,留给马士英的时间不多了。想来马士英或许也是出于“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考虑,当机立断决定还是按照最初的想法,拥立近在淮安的福王称帝,这便是后来的弘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