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这个哑巴亏吃的当场差点晕过去,以至于后来朝臣每次提及此事,崇祯脸色马上就冒火。
六人中太子最大,已经十五岁,他知道山海关若失,意味着什么,于是双手合十,闭目祈祷。
“但玉不琢不成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山海关真的有失,皇上也无须担心,京营士兵定可阻满清于城墙之外。
崇祯对于安国伯的倚重,这些在座的大臣们哪个不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老蒋也是的,怎么如此死脑筋!
再说了,把人弄回来,你去帮朕打建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新任内阁首辅是吏部尚书郑三俊,老尚书今年都七十大几了,头发早已花白,眼神微眯。
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民间称鬼节。
“哼,从山海关到这里最快也要两三日,且不说现在命令能否及时传达过去,方大人对我大明军队这般没有信心吗?”
江北四镇是既泗州的刘泽清,庐州的高杰,扬州的刘良佐,以及淮安的黄德功,其四镇各有兵马三万余,其中以黄德功距离京城最远,且确实是忙于平叛。
三镇兵额合约十万,岁需米九十万石,银一百万两。
他可不敢把这些摸不清忠奸的藩镇都招进京来,万一这些墙头草看满清大兵压境,临阵倒戈了,岂不是自掘坟墓。
“李大人啊,兵者,诡道也,安国伯屡次匡扶社稷于将颓,使我大明重获新生,老夫对安国伯也是充满敬仰,但是山海关乃边关重地。
退一步讲就算边军输了,仍然可以退守坚城,再退一步,现在京营被整顿的还不赖,有锦衣卫盯着没人敢在军饷上动手脚,京营士兵们士气高涨。
“李爱卿以为如何?”崇祯看了眼内阁次辅李邦华。
“二位爱卿莫要争论此事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任用安国伯为山海关总兵乃是朕的决定,朕既决定放权,便不会去拖他的后腿,朕信任安国伯,你们明白吗?”
江北三镇以及左良玉一直都是崇祯心中的痛,以至于近两个月来朝臣几不敢提。
他肯定能赢的,他还答应给我带好吃的棒棒糖呢!坤兴公主随即也闭上了眼睛。
户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忍不住打断了李邦华对刘鸿渐的维护。
你说欠不欠?
十万京营步军驻防京城,谅那建奴有六万铁骑也必然是无功而返,只不过京畿地区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换了一身明黄色便服,居首坐于殿内。
“就依郑爱卿所言,朕敕封黄德功为靖南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高杰为平兴伯,左良玉为宁南伯。
京城皇城太庙,崇祯带着太子朱慈烺,并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以及还未封爵的朱慈焕来祭拜明朝列祖列宗,坤兴公主朱淑婥,昭仁公主朱淑萱也跟在身后。
“皇姐,你说刘鸿渐能打胜仗吗?”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童言无忌,抬头看了一眼一脸虔诚的坤兴公主。
“皇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图谋不轨,安国伯杀之微臣并无意见,可吴三桂身为皇上钦封的平西伯,按礼当移交三法司处理,山海关乃边关重地,微臣觉得安国伯目无朝廷,行事鲁莽,微臣认为应该尽快召回安国伯,另派稳重之将驻守山海关。”
自刘鸿渐入朝以来,惩奸除恶,查处贪腐,乌烟瘴气的朝廷终于见到了些许光明。
二刘也不是吃素的,为了自己的地盘,三方几乎十日一小战,月余一大战,打的不亦乐乎,接到京城勤王诏令,竟无一人派兵应诏。
几位年纪小的皇子也有样学样的跪下,不知心中想着什么。
“嗯,朕知道了!”崇祯面色冷淡。
看着崇祯的脸色又沉下下来,建极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倪元璐,右手偷偷拉了下李邦华的衣脚,但前者并没反应。
你说你一个做臣子的,提这茬干啥?银子是老夫的户部出的,皇上都没说什么,你这不两方不讨好吗?
甭跟我扯什么仁义礼教、之乎者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只会说,有个毛用?
李邦华与刘鸿渐甚是投缘,且不说他这官职还是刘鸿渐的举荐,事实上李邦华从来没把这事当成事,而是从刘鸿渐的处事风格上就让李邦华看重。
安国伯年及弱冠,万一有失,大明危矣!”
崇祯破天荒的没有发火,这让几人倍感诧异,见崇祯主意已定,几人也不言语,行了礼后便退下去文渊阁处置此事。
北方已经够乱了,南方不能再乱,否则神仙来了也没办法了。
然而崇祯不知道的是,在他刚接到刘鸿渐的奏疏之时,山海关之战已经持续了一上午……
“臣觉得山海关之变,安国伯行事果决,处理得当并不妥,安国伯所言给士兵以信仰,老臣为官多年,深以为然,边军安居城墙之内已经太久了,一味防守把士兵的锐气都打磨掉了……”
首辅大人两手虚抬,垂手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