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名叫阿尔贝利的粮食商店,它的负责人,表现得过于淡然了。
腊梓柔在对方热情的欢迎下坐到了负责人的对面,随后开口问道:
“德斯蒙斯先生,我是华夏驻srbija的记者,今天拜访您,是想向您提几个问题,希望您能给予相应的帮助。”
德斯蒙斯满脸微笑地点点头,回答道:
“当然,当然,华夏是我们的朋友,这一点小忙我是绝不会推辞的您想要问什么问题?”
腊梓柔翻开手里的笔记本,停顿片刻后开口问道: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否注意到了现在贝尔格莱德市场上粮食短缺的状况?”
“当然,当然。”
德莱蒙斯稍稍调整了坐姿,将桌面上的烟灰缸推开后,直视着腊梓柔说道:
“我们对此也是烦恼不已啊现在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接近三倍了,如果在这时候我们能有足够的粮食抛售,肯定可以获得不少的利润。”
“但是太可惜了,我们实在是没有存货。”
“您也知道,因为前几天的暴雨,通往贝尔格莱德的道路和水运已经全部阻塞了,区域上的粮食根本运不进来,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许多区域的供应商都选择直接把粮食运到国外,我们想要用低价收购已经很困难了。”
听到他的话,腊梓柔微微皱起了眉头。
对方说的确实是事实,因为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srbija的农民更倾向于把粮食直接出售给出口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srbija粮食价格的上涨。
但问题是,srbija的粮食出口是有配额的,哪怕官方对出口的管控再怎么不力,也不应该出现连首都都供应不足的情况。
唯一的理由就是,官方误判了形势,配额设置得过高,没有预判到国内会出现大规模粮食囤积的情况。
但这样的粮食囤积是谁做的呢?
显然,他就坐在自己的对面。
“所以,您的意思是,现在的粮食短缺与您无关?”
“当然,当然。我们不希望出现粮食短缺,因为那是与我们的利益不符的。”
腊梓柔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随后继续问道:
“好吧,也许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