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科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六章 研究所挂牌(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对这份设计图进行逆向工程,搞清楚每一个设计的原理,从而将关键技术反哺国内的发动机设计和制造研究,真正制造出我们自有的“巨龙之心”;另一方面,找一个合适的厂家,直接复制发动机,从而解除国产商用大飞机的燃眉之急。

    所以,这是一个两步走的战略。

    工程师需要对发动机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理论固化,反推出理论依据,然后提出应用建议。

    这个过程最保守的估计、在不遇到任何理论盲区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因为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加速。

    不过等到进入地面试验环节之后,叶舟就有提高效率的方法了。

    也很简单,就是饱和试验。

    调集国内所有有能力制造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力量,不计代价地去进行生产和测试,毕竟事关国之重器,付出超量的资源也是应该的。

    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客观的物理规律是不能改变的,这个实验的过程仍旧需要以月甚至年来计算,即使在国内这样举国体制的支持下,一台军用航发的试制保守也需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这是乐观情况,并且是必须基于已有发动机的改进优化,而不是从头开始研发新的发动机。

    一台可靠的军用航发,研发周期最短也需要120个月以上,而太行发动机的研发周期长达27年,这就足以说明发动机研发的难度了。

    至于复制发动机这方面,叶舟准备在奉飞和蜀飞中挑选一个,他们应该是国内唯一有能力去复制这台ge-9x的企业。

    按照他的估计,首次复制的时间不会太短,但因为完备到几乎无可挑剔的图纸,也不会太长。

    乐观估计的话,大概也需要两个月,这已经算是极快的速度了。

    毕竟ge公司一年能够交付的航发也不过是2200台左右,那还是在制造工艺极度成熟的情况下才实现的。

    叶舟的目标不在于实现发动机的流水线生产,他只需要盯着第一台发动机完成地面试验,达到可以商用的标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至于后面的空中实验和量产工作,那不是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让官方折腾去吧,他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把巨龙之心的全部阶段剧情模拟完成,拿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