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请缨。
父亲不想离开爷爷,希望在爷爷需要时能在身边尽孝,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朝中武将众多,可出征人选也有,可爷爷身边就父亲一个儿子,当时姑姑已远嫁,二叔在外地任职,不在京城,若是父亲再走了,爷爷身边连个尽孝之人都没有。
父亲也向爷爷说了自己的心声,可爷爷却将父亲训斥了一番,说自古忠孝两难全,让他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国家,不肯因为私事,而误了国事。
逼着父亲进宫去与皇上说,愿请缨出征。
皇上为了这事,还亲自来了卫国公府,询问了爷爷,真的要让父亲出征吗?皇上虽然是君,也是儿子,能理解父亲的心情。
可是爷爷却坚持让父亲出征。
皇上见爷爷态度如此坚决,便同意了。
次日,父亲便带着大军赶赴边关了。
当时我才五岁,并不懂这些,也不知父亲那一走,便再也不可能回来。
父亲走后,爷爷的病慢慢好起来,而边关的战事越来越紧张。
母亲也是习武之人,父亲出征时,因为爷爷病重,所以父亲让母亲在府中帮他好好照顾爷爷,而爷爷好了之后,母亲便留了封信,偷偷的去边关了。
临走前,母亲紧紧的抱着我,可能是她心中有预感吧!母亲与我说,让我以后好好听爷爷的话,好好照顾爷爷,长大了,找到了喜欢的人,一定要告诉她与父亲。
当时我年纪小,并不懂母亲那些话的意思,只是安静的听着。
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睡着之后,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了,才知道母亲去边关找父亲了。
其实每次父亲去出征,母亲不放心,都会偷偷的跑去,爷爷也都习惯了,觉得这次就和往常一样,等大战结束后,他们会一起回来。
结果,虽然等到了爹爹娘亲一起回来,却是两具冰冷的尸体,再也睁不开眼睛看我们,再也不能与我们说话了。
当时父亲是万箭穿心而死,母亲为了救父亲,身上也全是伤,他们死在了一起。
虽然父母去世了,但因为他们的勇敢,而赢得了胜利,皇上得知后,很悲伤,册封父亲为忠义候,母亲为一品夫人。
而爷爷看到父母的身体,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爷爷悲痛的大哭,那是我第一次见爷爷哭,也是唯一一次见爷爷哭。
在我心中,爷爷永远都是坚强,勇敢又倔强的老头,好像没有人能伤得了他,而父母的离开,却让他难以接受,他一直说是自己害死的爹爹娘亲。
前两年,父母的祭日,爷爷对我说起了此事,他说他这辈子只后悔一件事,便是那次逼着父亲出征。
一开始他想不明白,觉得身为臣子,就应该听从皇上的安排,在国家需要你时,你应该奋不顾身的力荐自己。
可当年纪大了才知道,什么都没有儿女平平安安在身边重要,若是可以,他真的希望从小不让父亲习武,也不逼着父亲出征。
因为朝中能出征的人不止父亲一个,父亲那般孝顺,带着担忧出征,定不能全心迎战,所以才会丢了性命,爷爷也陷入到了深深的自责中。
爷爷说若是他能有再选择一次的机会,定要将父亲留在身边,不逼着父亲做忠孝两难全之事。
虽然我不知道父亲是否怪爷爷,但是爷爷的后半生却因为父亲和母亲的离开过的不快乐。”回想起往事,梦昭华难掩伤感。
洛璟宸见状,自责道:“对不起郡主,是在下让你想起了伤心事。”
梦昭华摇摇头:“我没事,都是过去的事了。虽然我不知道璟宸哥哥到底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但昭华想一定是棘手的事,虽然昭华不懂所谓的忠义,但通过父亲的事,心里有些自己的看法,当真的遇到两难抉择的时候,那就跟着自己的心走。
若是心让你偏向忠,那你就做个忠心之人,若是心偏向孝,那你就做个孝顺的儿子。
爷爷当年其实很舍不得父亲离开,因为出征就意味着随时牺牲,可就是所谓的忠义绑住了他的心,让他将父亲推了出去。
父亲虽然丢了性命,却换来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其实父亲应该是欣慰的,可心中定也有后悔,他是那么孝顺的一个人,不能陪在爷爷身边,定会自责。
如果当初爷爷和父亲都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便不会父子天人永隔。
爷爷也不会半辈子活在自责和痛苦中。
昭华希望璟宸哥哥莫要做让自己后悔之事,希望璟宸哥哥一直都是开心的。”
听了梦昭华的这番话,洛璟宸心中豁然开朗:“遵从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郡主,谢谢你与我说这些,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梦昭华听了很开心:“璟宸哥哥,我的话真的能帮到你吗?”
洛璟宸眼神坚定道:“郡主的这番话就像指路明灯,让困于黑暗中的在下立刻豁然开明。多谢郡主。”
梦昭华摇摇头:“不用,能帮到璟宸哥哥,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