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的要做卤味?”
“我还钵钵鸡呢。”
她猛地往后一倒,吓得秦靖下意识伸手去拦。结果她转了个身,又慢慢躺下,撑着手臂看他。
“我考虑了,觉得这种进食的方式可能不太令古人接受,打算暂且把想法放一放。至于卤味嘛,倒是可以考虑下。”
秦家的两位长辈,绝对是小辈们最喜欢的那一类家长。
备注:只限现代。
秦升和钱氏都是思想开明的人,哪怕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一辈子只能局限在这座小山村。但闭塞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限制他们的眼界。
他们总能想的很远,想的很多。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贫穷,且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
如秦升这大半辈子,都在为了生活而打拼。或许有人觉得他的生活太无趣,过于平淡。而在这平静的生活中,秦升找寻到自己的幸福,并享受这种平静。
他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们的选择,而在他们有可能走上歧途时,也能给小辈们一个很好的选择机会。
他们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可就是这种毫不作伪的关心,正是现代人最需求,也最难能可贵的。
阮伊人这一代的子女们,总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喜爱和关心。可同时,他们也不希望接受太多的管束。
如你妈让你穿秋裤这种话题,是母爱,也可以理解为家长干涉太多。
阮伊人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离经叛道,但放在古代。哪怕是在现代的一些重视传承的传统家庭,女孩子们的存在总是显得过于微不足道。因为见过太多,所以才明白能够有两位超脱于古代思维和想法的长辈太难得了。
“很得意?”秦靖端着碗茶来喝。
茶不新鲜,有些陈,是今日进城买来的。
农家人喜欢饮用茶,尤其是冬季天冷的时候,一碗浓茶总能给他们温暖的慰藉。
今天的晚饭是荞麦面。
荞麦是秦大姐给的,半袋新荞麦,透着股麦香。
拿去石磨碾碎,再筛去糠皮,就是荞麦面粉。
荞麦因可以种植在苦寒地带而闻名,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作物。
各地都有吃荞麦面的传统,而每家每户喜爱的做法也各有不同。
因荞麦淀粉含量不高,要想得到柔韧的口感可不容易。
天冷,需要用温水和面。
荞麦面粉与普通面粉按比例混合,因面粉吸水性的不同,水不可以一次加完,细腰一点点倒入。等到面粉拌成絮状,就可以和面了。这时候的面粉因淀粉还没有和水发生反应,是比较难揉的。因此只需要将面粉揉匀,放在一旁静置即可。
天冷,需要饧面,越两刻钟再来揉面,这时候就很容易揉成光面了。面团要反复的揉,直到令面筋形成,最后的面条才会有软弹的口感。
而荞麦面因缺乏淀粉,即便有了麦粉的融合,也需要揉很长的时间。直到感觉到面团手感合宜,这时候再将光面上盖上一层湿润的纱布,醒着就成了。
家中还有剩下的肉汤,拿来煮沸。同时,将韭菜切碎。
剩下的就是煮面了,面条要达到柔韧的口感,不需要煮的太久,也不要擀的太薄。笊篱捞起面条,再面汤里再滚几下,而后盛在碗里,上面码上韭菜,炒熟芝麻,与黄豆粉,配着蒜汁。这时,再浇上半勺猪油,混合着滚烫的热汤吃,格外鲜美。
如荞麦面,口感粗糙又伴着淡淡的苦味,故而在吃的时候,要么过冷水,用麻酱醋蒜调味。亦或是选择浓香丰腴的肉汤,才能掩盖其本味,吃得一分甘甜。
嘴里吃着滚烫的面条,心中想着的则是来年酷夏,用这荞麦做面条,浸了井水,那滋味又是何等的美味。想必清爽宜人,还能消暑。
阮伊人心中想着那滋味,扒拉面条的动作也渐渐加快。最后腹中鼓胀,不仅饱了胃袋,也暖了心田。
何况,钱氏与秦升将今日的话讲明。秦升竟很支持,只叫她不要太累,家中倒也不需要一个小辈赚钱。
如她和秦靖这般年纪,早就能独当一面。可在两人心中,虽然已是成了亲的大人,可依旧是要家人照料的孩子。
就如秦大姐秦二姐,钱氏时常要过去看看,也是心疼孩子。
秦家可没什么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这种规矩,谁家的孩子谁家疼,才是正经的。
阮伊人得了秦升的支持,自然欣喜。
何况秦升早年为了多赚些银子,几乎走遍齐州,对各个地方的风土小有了解。还说她想要做吃食的想法很好,因为齐州人就爱吃。
且看秦家的晚饭,这话倒也不错。
阮伊人的腹中还满满当当,也喝不下茶,听秦靖问,朝他眨巴着眼睛,一脸可爱样。
“你说呢?不仅得意,还是非常得意。爹说了,让我只管去做,不要担心。若不成就回家来,有爹在呢。”
大约是在吴氏那儿受了伤,秦升对女人可没什么好脸色,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