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玮离家时不过7岁,如今已是弱冠之年。有点身份的古人通常在20岁取表字,邵玮出身卑微本不配有表字,但因拜在童渊门下,故临别之际,童渊赐字:子灵。
邵玮回到家中,见家中除了更清贫外与走时几乎无异,勾起童年往事心中甚是伤感。经过打听后得知,其父母已经下葬,而丧葬费是由北海国相所出。在外学武时因黄巾乱起,民不聊生,邵玮家境本就贫苦,他父母时常食不果腹,而国相也曾差人多次送些钱粮救济。
北海国穷苦百姓无数,而得到资助者甚少,他知道国相并不是平白无故帮助他家的,只因他是童渊的弟子,古人讲究一句话叫做名师出高徒。国相深知逢此乱世只有地盘不行,人才才是硬道理,在汉代想要做官是有讲究的,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任子制,也就是通常说的世袭。第二种是察举制,也就是举孝廉,但是这种方式极难,一般20万人才选择一位,其中也不乏托关系走后门的。但三种是征辟制,也就是政府发现你是个人才而选择征用你,人才从哪里来,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名师的徒弟和世家子弟,毕竟穷苦百姓是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的。
而时任北海国国相的人名叫孔融,没错就是不喜欢吃梨的那个孔融。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邵玮对他并无好感,因邵玮出身卑微,见到的都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的穷苦百姓让他对这种只要出生在豪门世家就能躺赢的人由衷的感到厌恶。
邵玮来到父母坟前,想到连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上辈子也是几乎在同样的年龄就离开人世没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古语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对于他来说竟成了一种奢望,想到不由得心中悲愤,趴在坟前嚎啕大哭起来。他知道哭是没用的,但是他忍不住,两世光阴,蕴含在其中的竟是同样的遗憾。
从那天开始邵玮便跪在坟前发呆,过路同乡见到此景,常常会带些食物给他,他也不见怪,别人给,他就吃,别人不给,他就不吃。后来因为饮食和作息的不规律再加上衣薄体寒,他生病了,严重的高烧。但他并没有去治疗,并非他不想去,他也想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这样碌碌无为死去绝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因为农民出身,积贫之家,他实在拿不出钱来看病并且他也不认识显赫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