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别提啥3万吨、4.5万吨(求月票)(2/2)
万吨的……”
谢凯一听,顿时觉得不妙。
他们这是准备用404的经费,一路从4.5万吨大压机开始往上发起挑战啊。
“生产三万吨跟4.5万吨的干啥?直接整6.5万吨的就行了。”郑宇成不是傻子。
马凤山他们希望搞4.5万吨的大压机,这种模锻符合运十的需求。
一旦新一代的飞机比运十更大,搞220吨级的大飞机,那就得更大的大压机了。当然,这样可以更快让大压机制造出来,运十的改型工作更容易验证完成。
经费不至于浪费,可消耗的经费太多。
至于三万吨?
完全就是为军用的战斗机配套了。
国内目前只有西南铝厂一台,那台大压机根本就没法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产能太小了。
“不用模型论证,没法确定设计方案有没有问题。”褚国荣苦笑着说道。
“西南铝厂不是有一台三万吨的大压机?这技术咱们已经有了,再生产出来进行论证,也论证不了多少啊。”谢凯装着不懂的样子问出来。
三万吨大压机,对于歼七跟歼-8甚至运-8这样的二代战机跟落后运输机没有问题。
歼十,运二十别指望了,就连运十都无法搞定。
否则运十也不至于大结构件分开锻造,然后进行焊接。
褚国荣有些尴尬,谢凯的问题不好回答。
他们提出这样的方案,有着他们的小算盘。
“即使搞,最少也得搞4.5万吨的,在国际上,4万吨是一个砍,目前全世界只有苏联,美国,法国能制造这样,4.5万吨比6万吨的大压机制造起来,要容易不少。”
“不搞,要搞就得搞6.5万吨。沈鸿部长都说了,这是目前国内的极限制造能力,再往上搞,根本没办法,技术配套跟不上。”郑宇成在这事情上,表现得极其执着。“要不然,我非得整台十万吨的让全世界都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