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于家祠堂。
“唉,这也算是好事,希望张小子能投个好胎吧。”
言烬和于老太面对面坐在蒲团上。他把昨晚的事情给老太太讲了一遍,老太太一开始还有点心酸,但毕竟是洒脱的性格,很快便想开了。
也是从于老太这里,言烬才大概了解了张老头的故事。
张老头生前便是倔强又不会说话的性格,不太招人喜欢,孩子们也不喜欢和他说话。
但他确实是个好爸爸。
他和妻子育有两儿一女,妻子在生小女儿时难产去世了。正直壮年的他没有再娶,自己吃尽苦头养大了三个孩子。
老太太说到这里有些唏嘘:“当时我作为他的长辈,也劝过他再找一个。但他不愿意,说自己定力不行,有后妈就有了后爸,万一以后就对孩子不好了怎么办。”
言烬也颇为感慨,没想到去世后怼天怼地的张老头,年轻时是个如此有担当的男人。
后来孩子们大了,工作了,回来的就少了。老人家就一个人住在村子里,种点地买买菜,生活得也不错。
再后来他老得种不动地了,就想着拿多年攒下的存款给自己选一个好一点的养老院,就这么安度晚年,虽然孤独了点,但也挺好的。
可村里偏偏有那些多事的人,放着自己家事不管,非要管别人的家事。
看着张老头就要不声不响地去养老院了,邻居家婶子给他的孩子们打了电话。
那婶子也是好心,养老院这种地方,在村子里的口碑就跟孤儿院一样。在村民的印象中,只有没人要的老人才会去养老院遭人磋磨。
谁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相处了大半辈子的老邻居进那种地方。
于是婶子打电话给老人的孩子,说话也不是很好听,话里话外指责这仨孩子是白眼狼,老爹辛辛苦苦把他们养大,他们却丧了良心要送老人去受人欺负。
三个孩子被劈头盖脸一顿骂,才知道老爹要去养老院,赶紧都跑了回来。
当然,几个孩子谁也不同意张老头的决定。一方面是不放心这种机构,怕让老头进去受了委屈,另一方面也是怕村子里的流言蜚语坏了他们人品。
三个孩子一合计,决定轮番把爹接到身边养。小妹由于婆婆得了癌症正要人照顾,被哥哥们踢出了养老群聊。
然后张老头就过上了一年去大儿子家一年去小儿子家,犹如候鸟迁徙一般的生活。
离开了熟悉的老家,不得不一年适应一次新生活,身子骨本就不太硬朗的张老头没坚持几年就病倒了。
这一病险些要了老头子的命,几个孩子也由此意识到这样下去行不通。
正好当时大儿子张俊伟自己开的小公司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经营不善,不得不关门。
他看着自己手头的存款,又想到病重的老爹,决定带着妻儿回村生活,借着这个时间缕清自己今后的路。
张老头又回到了自己呆了大半辈子的村庄,病很快就好了。他担心大儿子为了自己耽误事业,总是劝孩子回到城市里住。他自己也能照顾自己,再不济还有街坊邻居呢。
不提还好,一提街坊邻居张俊伟就脑壳疼,也没把老爹的建议当回事。
前几年还好,张俊伟每天种种地,照顾照顾老爹,用手头的现金投资点小项目,过得也算轻松自在。
但是时间久了,他和妻儿都坚持不下去了。
夏热冬冷的农村平房,开在户外的露天厕所,不通下水的洗漱清洁……桩桩件件都在挑战在城里呆惯了的大儿子一家的底线。
更何况,张俊伟的独子还在城里读书,因为没人照顾只能选择住校,母子俩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
为了这个,张俊伟他媳妇天天跟他吵架闹气,他自己也愁得天天叼着烟叹气。
张老头看在眼里也跟着着急,他不想孩子因为他耽误了自己的生活。
他又去找孩子们谈过几次,但明明大家都愁的要命,却还强撑着不肯放老爷子一个人生活。
张老头没办法,只能尽力照顾好自己的起居,争取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又过了两年,张俊伟新开了一家公司,新事业起步,他忙得昏天黑地,还得村里城里两头跑。他媳妇怕他撑不住,就说要不让他住在城里,张老头有她照顾。
张俊伟不忍心媳妇受苦,又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暂时接受了妻子的建议,想着只要赶快把公司稳定下来,就能恢复正常了。
儿媳妇照顾他也是尽心积极,吃的住的都亲力亲为。但是家里没了男人,她一个女人总是会觉得没依靠,所以就偷偷跑去孩子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没事就和孩子一起住,一住就是一两个礼拜。
张老头觉得这样也挺好的,他自己也能照顾自己,何必为难儿媳妇,所以从没和儿子说过。
直到有一天晚上,张老头睡着觉突发脑淤血,家里没人照顾,老人拼命敲盆摔碗唤来了邻居一家。
由于救治及时,张老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