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萧剑高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章孤身夺尸(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辱国的现状,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次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就读期间,由于辛亥革命暴发,学校停办肄学,1914年,22岁的萧山令再次考入保定军校,1916年毕业后,返湘在蔡巨酋。贺耀祖部任排、连、营、团长诸职,1926年,唐生智的革命军第八军进驻湖南,萧山令因得到唐的赏识,被委派到沅江代理担任县知事锻炼政治才能,这期间,由于农民运动的兴起,遂弃职归家。1928年复出,随长官吴思豫接受青岛、济南,一路立功提升,至1937年3月,由上校提升为少将,国家宪兵副总司令。

    1937年,8。13上海战争打响后,11月,上海全面失守,华东地区基本沦陷,日军稍作准备调整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危在旦夕。

    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其意义自然十分重大,既是交战国占领的象征,也是被占领国屈侮的象征。面对日军对南京外围汤山、芜湖等地的占领,多数党国要员和富豪名流卷金携妾仓皇出逃。

    蒋介石面对这大敌当前、国家危亡的局势,于11月8日起,连续三次召开军政幕僚会议,主要商讨守卫南京的事宜,其中萧山令也列席参加。会上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意见;1。主弃,按原计划迁都重庆,这是多数军政要员的观点,他们认为,日我军事武器力量悬殊,从日本攻进上海,杭州等地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积累了一套完善的攻城经验,坚守南京,等于城毁人亡。2。主降,这派有点象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观点,按理说,这种观点平时是没有市场的,因“汉奸”“卖国”的帽子随时就可以把人压死,但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却占有很大的份量,具体见解是;国民按计划西迁,暂避和日军的正面决战,以南京市的名义投降,免一城百姓之性命。3。主战,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说是最少的,具体来讲就只有唐生智和萧山令,但却是会议上最能压倒其它观点的高调;军人的职责,就是守土卫国,为国捐躯,乃军人的本份,今日本人来了,不战而逃,是军人的耻辱。作为宪兵总司令的唐生智最后竟断然的说;你们都可以走,我决定与南京共存亡。

    据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所查阅的资料显示;“其人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南京保卫战打响后,国民党首府按计划西迁。而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的谷正伦,因病飞往武汉就医,“三司令”之职全权交萧山令代理,而南京市长马超俊临危携妻子逃逸,首都警察厅长因保卫民国的西迁去了重庆,两职也由萧山令兼任。在南京保卫战打响的前夕,萧山令被委以如此多的重职,可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日军进攻南京的有7个师团,12万精兵,进攻的武器有飞机、坦克、军舰,已把南京形成立体包围。而萧山令守卫的则只有直属的精锐宪兵1万人以及两个直属陆军师和工兵部队3万人,再加上临时接管的“三司令”部队和各个军校的的士官生总共正规军11万人。而武器则只有轻重机枪和山炮等常规陆军武器,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明显的劣于日军。

    保卫战于1937年11月18日打响,12月13日南京沦陷,历时26个昼夜。这期间,我们可学电影回放的镜头;

    12月8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点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仆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其日,同乡部属陈辑川专访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萧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12月9日,陈辑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临时指挥所,劝其早作退计,萧山令凛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其视死如归之浩然气,令陈为之震慑。

    12月12日下午3时,唐生智与蒋介石电令;“全线突围撤退”。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

    突围命令下达后,除83军,66军按军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全部夺路涌向下关,数十万军民争相抢渡,乱成一团。从挹江门到下关,人山人海,呼天叫地,争先恐后,水泄不通。军人任意鸣枪,自相残踏、被踩死、打死的人不计其数。

    前面;浩瀚长江,波涛滚滚,天寒水冷,渡江无船。城内;日军疯狂追杀,枪鸣炮轰,烟尘滚滚,烈火冲天。江面;日寇军舰横冲直撞,翻江倒海,天空;日本飞机呼啸轰炸,机枪横扫,地动山摇。

    为了逃命,人们纷纷涌入长江,江面人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