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林夕温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趋利避害,人的本能(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人性的本能,是倾向【规避风险】,还是追逐【冒险的刺激感】?

    对于多数人而言,应该是前者。

    在过去几年里,我身边的同龄人中有很大比例的人选择考公务员,事业编和老师。

    没有选择这条路的朋友,也都找了份工作朝九晚七,包括我。找一份工作的确是长期维持生计的最有效策略,尤其是最“稳定”的公务员,每一年考试都人满为患。

    但所有的上班族里,喜欢自己工作的人寥寥无几。

    不,仔细想了一圈,“寥寥无几”替换成“根本没有”恐怕更合适。我们知道,一天里一半的清醒时间是被工作占据的。

    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意味着生命中过半的体验都是压抑的,更不要说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了。

    这一点本该是致命的问题,却并未影响上班族们的决定。

    因为普通人的选择,与其说是趋利,不如说是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

    “有可能养不活自己”的风险,是绝大多数人首先试图规避的。

    所以,光是“稳定收入”这一项优势,就压倒了热爱、情绪、自由、自我实现等等所有需求。

    而这部分人还是年轻人,理论上最有棱角的年纪。

    据此来看,人性的确是倾向规避风险的。

    只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稳定”的代价,就是无限的,重复的,一眼看到尽头的,循环。

    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触怒了众神。

    为了惩罚他,诸神要求西西弗斯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巨石到达山顶又会滚落到山脚,前功尽弃。

    西西弗斯只能重新开始,永无止境的循环这个过程。

    他的生命,就在这样没有希望的重复劳动中消耗殆尽。

    世界上有的是见血的不见血的酷刑。但没有希望的循环,被诸神认为是所有刑罚里,最残酷的一种。

    可是,一份每一天重复劳动的工作,每一天没有变化的循环,岂不正是很多职场人的人生?我也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我的生活也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我无意为自己辩护,所有的压抑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为了说服自己不要冒险,我想过很多的理由。比如我没有能养活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比如疫情期间有份工作就不容易了,比如能够一眼望到头在寒冬里已经是很好的结果。这些或许是事实,但也是我为自己寻找的借口。

    日复一日没有希望的循环,神认为最残忍的刑罚,就是我为了【规避风险】付出的代价。

    所以,我越是不堪忍受重复和循环的人生,就越是羡慕有勇气冒险的人。

    我羡慕他们能抛却过往,我羡慕他们不担忧未来,我羡慕他们敢于赌上一切只为了今天此刻的体验,我羡慕他们不怕失去拥有的东西。我在西门町遇到过一对恋人,以街头唱歌为生。

    女生已经怀孕七个月,她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喜欢音乐。

    我在夜市上遇到过一个卖柳橙汁的女孩子,大学毕业,能用四国语言和各种游客流利地对话。

    她不愿上班,不愿坐在办公室里,她说这里的日子更有烟火气,身边的人都很开心。

    这几年有很多从单位辞职的年轻人告诉我,忍不了这样死气沉沉的地方。

    曾经以为自己能忍,现在发现还是不行。

    在很多人的眼光里,在夜市卖柳橙汁,甚至在街头唱歌,辞掉表面光鲜的国企工作,显然是“不稳定”的选择。

    按照那些“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观点,人更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提升自己”“努力上进”。

    每天996都要思考今天提升了多少,何况唱歌和卖橙汁?还好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功利地思考怎么活。

    否则酒吧里夜市上空空荡荡,所有人都在办公室里点头哈腰。

    这次翼装飞行的女孩出了事,也有很多每天重复过日子的人嘲讽她。他们说人就不应该尝试危险的事情,人就该追求安稳,那些折腾“没有意义”。

    他们说,人生不只是追求新鲜感才是精彩,我天天上班劳动难道人生就不精彩了?

    在家洗衣做饭人生就不精彩了?

    看到这种用政治正确逼人闭嘴的话术,我很想笑。

    天天上班的日子是精彩还是折磨,你我难道不心知肚明?

    每天洗衣做饭是精彩还是折磨,你我难道不心知肚明?

    为什么非要用嘲讽属于他人的意义,来证明自己人生的正确?

    果然,人非常擅于合理化自己的选择。

    果然,人只能靠否定他人获得自己生存的价值。

    有很多人都在说,冒险有什么意义?好好活着就行了,没必要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好,那么不妨再问的清楚一些--活着有什么意义?

    权力,金钱,爱情,自由?还是每天能吃一口饱饭?

    概而论之,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以上种种都是获得休验的手段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