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三批抵达分流安置大营,共计九千六百户,差不多也是五万难民,其中四千户安排在长安城西安居坊,其余安排在咸阳、新丰和泾阳三座县城内。
后续的难民大军原则上不再放在京城,而是放在各县。
原本比较冷清的城西安居坊变得热闹起来,安居坊就是城墙根修建的廉租房,每月五百文一间,可以长期居住,推出几年来一直都没有涨过价,五百文的房租对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是很廉价了,差不多相当于一个酒保五天的工钱,基本上所有的租户都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了,安心住下,不愿离去。
一群群难民扶老携幼,拿着钥匙和抽签牌子来寻找自己新居,有官员在指点他们的住处。
“老丈,你们家在这里!”
一名官员带着一家六口来到一间屋子前,用钥匙打开门,官员探头看了看房间,笑道:“这房间没有人住过,还比较干净,可能比较小一点,如果想住宽一点,可以去下面的县里,那边六百文钱可以租两间屋,要比长安合算。”
“可以!可以!比我们想的大多了。”一家人连声说道。
廉租房的房间确实比较大,每间屋大约有三十个平方,只是里面光线稍微暗一点。
官员又笑道:“很多人家都是用布帘子,帘子一拉就是两间屋了,而有些讲究一点的人家会用木板当做隔墙,你们看自己的情况,可以先用布帘子,等条件宽裕了,再用木板隔。”
“多谢官爷,你去忙吧!我们自己安排。”
这时,家人中的年轻儿媳不好意思问道:“请问,茅厕在哪里?”
官员一指前面五十步外的房舍道:“看见那座黑瓦青砖房没有?那就是公共茅厕,左边红门是男厕,右边绿门是女厕,以后家里可以买两个便桶,夜里方便。”
“多谢!”年轻儿媳拉着女儿匆匆去了。
儿子则担着桶去井边打水,一对老夫妻则带着孙子在房间里收拾,一家人就这么住下来了。
难民们大都带着家当而来,虽然比较破旧,但很齐全,炉灶油灯、席子被褥、锅碗瓢盆水桶之类都有,没有床,可以暂时打地铺,或者稍微花点钱,在旧货摊上买两张旧床,也很便宜。
一直忙碌到晚上,四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