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25计划在集团内部得到了一致通过,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批。
但是实际执行起来,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汪洋的想象。
华夏的超越汽车集团,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第1款电动汽车。
但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电池的技术没有实现突破,续航里程只有几十公里。所以只能用油电混合动力。
到了2008年,超越集团的纯电续航能力,也只有100公里。而且由于研发成本高,产量较低,所以售价普遍较高。
国外的特拉汽车,也投入巨资进行了10多年的持续研发,也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一直没有大规模投产。直到2012年才开始大规模的投入市场。
总之,纯电汽车市场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电池容量,导致续航能力不足,离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是巨额的资金投入,动辄数千亿人民币。另外一方面,研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谁都没有把握什么时候能够得出结果,收回投资。
最差的结果是,如果未能突破关键技术,有可能数千亿人民币的投资都会打水漂。
根据投资中心的测算,新能源汽车的初始投资至少要2000亿人民币。
相当于申海集团10多年的净利润。
第2个门槛是技术壁垒。由于没有任何的基础,要想追上超越集团或者国外的特拉集团,难度非常巨大。
第3个门槛,是人才的招募。
造整车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配套企业。
首先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最后一个门槛,是需要土地工厂和大量的设备投入。
虽然大家都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但是在2011年,仍然没法看到准确的市场结果。
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却对结果难以把控。初步的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在集团内部就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很多人认为这是非常冒险的投资行为,不适合申海集团这样的央企。
如果投资失败,意味着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意味着10多年辛辛苦苦赚到的利润打了水漂。这样的结果对申海集团是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