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庆余年2:范闲回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四十三章 兵分两路(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京都府衙的二次开议,与上次范闲力压群雄不同。

    郭铮提出了一个荒谬程度远超范闲所言的推断,竟然得到了颜行书的赞同。

    而颜行书,更是要借机逼其余三人站队。

    “颜大人这是找到了盟友,迫不及待地要对小范大人亮刀子了啊。”

    狄宣感受着现场的气氛,阴恻恻地说了一句。

    旁人是文官权贵,说话要留三分面子,他监察院干得本来就是得罪人的活,没有必要嘴下留情。

    范闲是监察院提司,他的顶头上司,颜行书是迂腐老迈的刑部尚书,该帮谁,狄宣心中一清二楚。

    “狄大人,老夫岂容你如此污蔑?!”

    听到狄宣的话后,颜行书须发怒张,拍着桌子冷喝道:“线索是我刑部查出来的,的确更符合郭大人的推断,老夫依着事实说话,何错之有?”

    “这五衙开议何时成了小范大人的一言堂,只许点头不许反对了?”

    颜行书说话间,一顶大帽子给范闲和狄宣扣了上来。

    “呵……颜大人,我可没说这话。”

    狄宣嗤笑一声,不理会颜行书的欲加之罪,冷冷地看着后者:“我监察院站小范大人的边。”

    “咳咳……狄大人,我们毕竟还在开议,这种山匪站队的话,还是慎言。”

    祖元长轻咳了一声,提醒这狄宣。

    狄宣似笑非笑地看着祖元长:“那祖大人的偏向呢?”

    祖元长捋了捋胡须,自然道:“本官也觉得,小范大人的推断更合宜。”

    “哼!”

    颜行书老脸一沉,冷哼一声。

    众人一起将视线落在了孙敬修身上。

    孙敬修怔了怔,正色道:“本官觉得,还是走小范大人的推断好。”

    “孙大人!”

    颜行书拍案而起,冷喝道:“你也不想想,亭承伯脾气爆裂,怎么可能与君山会贼子有染?”

    孙敬修缩了缩脖子,没有回答颜行书的话。

    事实上,今日范闲和郭铮的推断,主观臆测性都太强,没什么高下之分。

    二人之所以起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在抢夺此案的主导权,孙敬修早在太后寿宴的时候,就受过范闲的恩惠,怎么可能会去选择支持郭铮。

    眼下这个结果,是早已注定的。

    “颜大人,气大伤身。”

    范闲缓缓开口:“这样吧,此时也不急着上报陛下了,既然我们产生了分歧,那边各自查下去,看看谁的推断才是正确的。”

    范闲是此案的监督者,倒是有这个权利不通报庆帝。

    “小范大人说得是,那下官这就告辞,去忙了。”

    没等其他人说什么,郭铮先开了口:“小范大人,下官告退。”

    他恭敬行礼,起身出了大堂。

    “哼!朋党之辈!”

    颜行书扫了祖元长和孙敬修一眼,跟着走了出去。

    范闲望着郭铮的背影,若有所思。

    一旁的孙敬修以为他在生颜行书的气,忐忑地道:“小范大人,颜大人只是迂腐了些,但为人方正,并没有针对小范大人的意思。”

    范闲笑笑:“孙大人过虑了,范某不是小肚鸡肠的人。”

    说着,他转回身子,看向孙敬修、狄宣、祖元长三人:“三位知道,我还得忙着京察之事,亭承伯的案子一时插不上手,就还是有劳三位吧。”

    三人闻言,一同拱手:“是,小范大人。”

    这一拜,彻底宣告了在亭承伯一案当中,属于范闲的同盟建立了。

    范闲从怀中取出提司令牌,递向狄宣:“有什么需要院里帮助的地方,拿我的腰牌去,管用些。”

    狄宣接过腰牌,拱手抱拳:“是,下官一定只将这腰牌用于亭承伯一案中。”

    范闲点点头,站起身:“我还有事,先走了。”

    在三人的送别声中,他离开了京都府衙。

    王启年驾着马车,等在门外。

    常永望的儿子找到后,他又恢复成了范闲的随身侍从。

    范闲上了马车,开口吩咐:“去太常寺。”

    居云泽已死,金瓜案算是告一段落,剩下的事情就得交给已经抢过此事的陈萍萍去查,他得去刘沛,完成约定。

    刘沛正在官署当中,批阅着文书。

    他腰背笔直,写字一板一眼,身体看起来比大部分而立之年的官员都好。

    二人见礼之后,范闲将金瓜案的始末,详详细细向刘沛讲了一遍。

    “当日将此案托付给你时,老夫只想着案情复杂,却没想到这其中竟然牵扯了这么多事。”

    刘沛感慨着,笑着看向范闲:“说起来,这件事上,倒是老夫占了你的便宜。”

    范闲轻笑:“寺卿大人说得哪里话,您堂堂清流支柱为范闲这个黄口小儿站台,得罪常伦一系的清流,这可是一招不慎就会名节尽毁的大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