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开不进去。
黄坤带着程白杨去找村里的支书和会计。说明是来捐赠物资的。让村里人帮忙搬物资。
因为要先给村里的孩子们捐学习文具和衣服。两个村的老师带领孩子在操场排队。东西是按人头发放。村里人都在旁边围着,眼神中充满期待。
这里人穿得都很单薄,补丁落着补丁。这里海拔高,早晨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十度。黄坤给孩子们发的是适合这时穿的薄棉衣裤一套。还有适合冬天穿的厚棉衣一件。
按码发放后,还剩一百多套大码的。村里有不读书的半大孩子,在旁边围着看,眼里充满了羡慕。
黄坤让这些半大孩子过来,有合适码的衣服,就一人发了一套。可把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不住地感谢黄坤。
衣服发完后,图书每人一套。文具也是按年级,每人发了一套。孩子们眼睛里从一开始的害怕,羞涩,渐渐变得亮晶晶的,盈满了欣喜和希望。
接下来发的是食物。这是按人口数量发放的。一家出来一个代表,排队领取。
当地以水稻为主。每人二斤大米,十斤糯米,二斤油,二斤猪肉,一斤盐。
这些食物,还是黄坤找了县长特批,在粮油商店用现金买的。没有票,就是高价。
这些食物对于当时的普通人家也是非常珍贵的好东西。何况是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山村。
黄坤发完食物,与村里的男人们聊天,问问村里海拔这么高,怎么种粮食?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道出了山里的实际情况。
村里除了房前屋后开出来的小片菜地,就是去南面向阳的山坡开荒,做梯田。
好在雨水充足,一年的产出,去掉交公粮,精打细算够吃大半年的。
剩下那小半年的食物,主要是靠去山里采各种野菜,芋头,果子或者蘑菇。
主食就是芋头加点米糠煮粥,野菜,蘑菇和菜地里产出的蔬菜,也够全家老小佐粥的。不过,两个村子的人,基本是勉强果腹。
黄坤问他们,有干蘑菇吗?如果有什么山里特产赶快拿出来,他按市价收购。
黄坤的目的不是赚钱。他要给山区的百姓增加一点收入。
东西收了,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