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鲁人军心已定,鲁南多有流言,传汉军尽起淮下劲卒,总计二十三万大军,背上抗齐援鲁!”
“三万甲士——”
所谓邾国,其实早就已经不存在,齐鲁交恶之后没几年,齐侯因为无力抗衡吴威王勾陈,导致了他齐国作为霸主级的保护国,失去了威权,而受齐国保护的邾国,自然而然地,就被敌对国家吞并。
这种习惯和规定,让魏羽感觉非常的舒服。
不过毫无疑问,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特殊,已经不算是热点冲突,而是区域战争。
气得发抖的齐侯,手指甩了甩,最终没有说下去。
第二天又看到大量的部队,从傅城出发,甲叶炫黑,旌旗招展,数了数,也是一万多。
以往吴威王在世之时,全军上下也就几千吴甲、健旅,剩下的几万都是民工。
单位土地承载的人口,跟鲁国不相上下。
“荒谬!”
他不信,他不信汉军能有二十三万大军,这要是有二十三万大军,李解还用战略欺诈楚国,最后北线大军就是个幌子?
二是不能,鲁国的土地虽然富庶,人口也是众多,但邾国也不差,尽管有山区丘陵,但总体而言,雨热条件绝佳,境内又有若干河流,总灌溉面积不差,人口少是少,但那是相对而言。
而鲁国也没办法完全吞并邾国,一是不敢,真要是吞并邾国,吴国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理,说不定跳出来爆打鲁国的,就是吴国。
鲁国攻打邾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但之前鲁国只要动武,总归会有人跳出来阻挠,一般都是齐国,偶尔是晋国和楚国。
颇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
“不仅楚人如是说,吴人亦证此言!”
邾国的覆灭,纯粹就是霸主级大国之间的出卖,简而言之,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邾国的国家利益,被出卖,也就是出卖了。
他本就长于情报分析,又在基层工地锻炼过了组织能力,此时整合了一部分在外的闲散情报贩子,竟是早早地将齐鲁交战之前的双方情报摸了个一干二净。
有这样的表述,也是各自需要。
“如今微山尉麾下之众,已经前往南武城。这薛城只要制造声威,滕国必定知晓。自邾国三分之后,小邾国多有亲近齐国,这几日,我便听闻有曹姓巨贾,往来泗水东西,此必是邾国之人。”
二十三万大军,还有三万牲口在赶来的路上,汉军主力有没有动摇不知道,反正消息传到盟军大营,齐侯感觉胸口遭了一记重锤。
宛丘的陈人拍着大腿,“君上尚在淮中城,当提醒君上,让君上打探一二。”
所以邾国只是被灭,国君的宗祀还是保留的,然后又因为想要争夺继承权的人比较多,整个邾国,也就解体了。
“君上!亲眼所见!亲眼所见啊!”
于是乎,汉子国的睢水民工,刚组织通过龙脊山,然后借道彭城,就有细作将消息传播了出去,说是汉国前军,已有三万过境彭城!
从微山尉戴飞调动南武城开始,汉国派往鲁国的援兵,就从三万变成了六万,六万变成了八万,八万变成了十二万,最终加到了二十三万。
因为按照细作们的指引,齐国的探子也跟着去滕国、滥国、小邾国附近查探傅城驻军的动向。
这帮白痴以为三万甲士是啥?是地里长出来的豆子?!
齐侯直接喷了,反而就抄起案几上的竹简砸了出去,“汝可知三万甲士……”
“此事,以后再说。当下齐鲁交战,有这三万牲畜,鲁国定是军心大振啊。”
光保养甲具就是玩命,得配给十多万后勤,这还不算吃喝拉撒睡。
最重要的是,因为军情不等人,曹姓巨贾们的操作,基本没办法遮掩,很多真真假假的情报,就通过细作传到了盟军大营。
可是,齐侯又觉得,会不会有可能呢?
在淮水流域的楚国情报贩子,其行动力和主观意愿,要比其他国家的间谍要强得多。毕竟说不定有些在外的楚国人,现如今老家都丢了,土地都是汉人的。
战争前戏的各种准备、动员,本地区的任何一方势力,想要抽身世外,可能性就是零。
齐侯拂袖而去,只是招来亲信之后,齐侯一脸的凝重,“诸君,止傅城便有三万甲士,这鲁国……攻,还是不攻?!”
只是情报间谍们无法甄别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
魏羽分析了大量情报,和在晋国时候不同,汉子国对于情报收集,并不局限于朝堂、江湖,哪怕是市井传闻,也是会汇总的。
所以魏羽在收集情报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最近冒出来的情报贩子,增加数量最多的,就是曹姓巨贾。
这个数字,不是魏羽和阳巨喊出来的,是小邾国、邹国自己汇总出来的兵力。
齐国探子自闭了……
反正之前淮中城都已经带头玩起了“战略欺诈”,他们在前线玩“战术欺诈”,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