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突袭廩延邑,就是为了让郑师边防军不攻自破,现如今虽说没有不攻自破,但还是让郑国部队出现了不小的混乱,卫国连克数城,先手优势非常明显。
卫国内部也是有统计的,第二次逼阳之战中,逼阳城守军,一天箭矢消耗量,少则一万,多则两万,每天都有大量损毁的弓弩。
二是扼杀了战车的发挥之后,大国战力直接去了一半,最终考验的,还是步兵发挥。
“好弓。”
要是没有姬豆子,他们卫国这时候跟郑国开战,岂不是新式的武器装备,一个都没有?
“淳于君,此弓做工精妙,只怕价格不菲。”
“善。”
要不然,许国到时候还能借机求援,让他们卫国帮着许国复国。
“淳于济长于治军,君上,臣以为,当询价淮中,以备不时之需。”
但自从耕地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之后,战车更多时候充当的只是中坚屏障。
一是防御工事居然还能这么玩,当然诸侯们能这样玩的很少,但减配一下,还是没问题的。
拇指扣住弓弦,用力拉了拉,弓力相当的足,不是极品神器,但也不是蹩脚货。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铁器农具,也是促成卫国快速修筑防御工事的重要因素。
打到现在,双方都是需要一个契机,然后发动决战,一战定乾坤。
“好兵器!”
第二次逼阳之战,像李解那样大摇大摆敲诈勒索列国商人的,独此一份。
得了君命,一个身材高大,双臂舒展的壮士出列,行礼之后,便从卫侯那里接过弓箭。
“君上,以臣所见,若是人人带弓,自是威力无比。”
“臣附议。”
“一万张弓!”
国君和大臣,才是解决这个办法的负责人。
不但城内有工坊,通过邗沟,源源不断往北运输箭矢的舟船,也是络绎不绝。
驻扎廩延的卫国君臣,此刻对进献而来的奇葩弓箭都是非常感兴趣。瓦邑尉在卫国内部评价比较高,军事上的事情,只要开口就很有说服力。
因为这里是郑国的河南粮仓之一,廩延邑的存粮相当丰富,毕竟以河相隔,就是外国,郑国部队要卡住棘津、瓦邑、平阳,没有粮食是万万不行的。
真要是人人带弓,以卫国的国力,那是根本没戏的。
略作观察,此人手指勾了一下弓弦,愣道:“这是何物所制?非综非丝非麻非革。”
现在许国都灭亡了,万幸没有把公主嫁过去。
嘭!
卫国前线的主力部队,也就是三四万,来一万张弓,不给主力部队,给预备队,那也是不错的。
“若有一万张弓……”
卫国做不到逼阳城那种程度,又不能像李解那样毫无顾忌,那么还是老办法,防御工事上减配,生产效率上,也可以减配。
讲白了,卫国可能整体上来说比逼阳城有钱,但像逼阳城那样的用法,想都不用想。
列国观察员对第二次逼阳之战的印象,最深刻的就三点。
就算想要买,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渠道,更谈不上什么合情合理的价格。
哪里像现在这么爽,源源不断地从淮中城购买新式装备,别说皮甲,连铁甲都有。
对外赎买鹰羽箭,反而成了相对比较划算的一件事情。
手中的弓箭训练起来有大优势,这种犬牙交错的局面,弓弩是必不可少的,一天的箭矢消耗量,不管是敌人郑国还是卫国自己,都是海量。
虽说也担心淮中城会不会突然涨价,但因为卫侯有个门路,有人作保,可以帮忙稳住价格,这才大大方方地通过商队,从淮中城运输武器装备。
能装备几个方阵,就已经是很好了。
卫侯见大臣们想法都差不多,自己也是颇为意动,便道:“之前共氏女子为豆子所用,其中孟姜为办公室主任,虽不知职遣何为,不过既为主任,亦是有谏言之责。不若再行遣使,命行者询问孟姜,代为疏通。”
而且化被动为主动,只要宋国出现失误,背靠庞大防御体系的逼阳守军,就主动出击,抓住一瞬间的战机。
留给战车驰骋的环境越来越少,一条壕沟就能解决的事情。
整整三万,战后归来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
淳于君和瓦邑尉一样,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问题,至于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他的事情。
子橐蜚攒了那么多年的战车,就是个摆设,最终还是要看重步兵的发挥。
郑师主力过了济水的时候,有了大量铁器农具的卫人,已经提前在棘津以南开挖了大量壕沟,使得郑师的战车部队,根本没办法发挥。
“淳于卿以为,若有几何,可使全军振奋?”
而两次逼阳之战,不管是冬季的冰雪之墙,还是入夏的逼阳城二环水陆交通,都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