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万人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9章 岗亭制度(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嗯,那就好。”

    效果很好,但支出也是极其感人。

    比如说每年的保护费,那是绝对不能少的。

    这一整套在江阴邑的做法,因地制宜精简之后,就是淮北岗亭系统,也叫岗亭制度。

    回答的鳄人指了一个方向,“首李请看,前方插有柳枝的沟渠,便是附近两个岗亭的边界。以此为界,各分辖区,这都是根据附近聚落的土地争斗情况,几近琢磨之后,才划分好的。”

    与其说是大平原,不如说是大草原,到现在为止,颍东地区的野生麋鹿群还没有被李解杀干净,可想而知现在的生态,对自然界的野生动物,是多么的友好。

    “各亭长都有组织,夷人、野人也都出了男丁,充当仆从。”

    但对于李解来说,刚好想法,夷人、野人才是他要拉拢的,列国遗族反而不是。

    现在的状况,谁也不清楚姑苏王畿的贵族们,是不是会狂性大发,直接就抄掠人口,然后在五湖之畔打出狗脑子来。

    去年的这个时侯,淮北大片大片的土地上,一眼望不到头的,都是草木。

    去年大洪水的后遗症,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无人区,再不进行治理、播种,一年过后,再好的良田,也会变成草原、林地、沼泽。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还无法成为城里人,只有一少部分掏出几代人积蓄的,才能在江阴邑城内安置,因为城内显然要安全得多。

    到时候,整个江南地区的精华人口,就算是落在他的手中。

    “徐城?没有。”

    “房钟邑有没有组织狩猎队?”

    和乡村权力下放比起来,李解的岗亭系统,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

    别说现在的小孩子,连小孩子的爹妈们,也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这种民间基础,让李解要消耗更多的成本在里头。

    为了增加土地产出,吴国在水利设施上的投入相当惊人。

    “五里一岗,十里一亭。”

    岗亭是有编制的,不过都是由负伤退役的鳄人、勇夫充当。虽说是残疾人,但因为待遇高,一个亭长可以养活最少两个小队的义从。

    “要蓄水。”

    李解将望远镜放下之后,又再次确认一下问道,“真没有?”

    所以诸侯们杀夷人、野人比较坚决,但李解杀诸侯贵族反而比较坚决。

    “嗯。”

    确定没有姓刘的亭长之后,李总裁心情放松了许多,关心起其他事情来。

    “那我放心了。”

    在车上,李解点着头,又用望远镜继续观察道路的延伸状况。

    “没有,都确认了边界。”

    跟勾陈是不一样的。

    但有一说一,效果就是要比诸夏之国的那点传统强一百倍!

    后者就难说了,因为语言不通以及信息不畅的缘故,好些淮夷一听到吴国口音,立刻吓得全村跑路。

    有了狩猎队,效率高不说,还把境内的大型野生动物都清空,保护了农业生产,狩猎所得,稍微分一点出去,就能缓和关系,收买人心。

    对诸侯们来说,列国遗族如何对待,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承诺给予各沙野安全保障的同时,各沙野显然也要承担其义务。

    李解治下的热点、爆点,无非就是那几个,去掉夷人、野人这一块,剩下的,也就是列国遗族。

    五里一岗,十里一亭,也就是李总裁不差“钱”,换成陈国、宋国,就这么个岗亭系统,就足够让他们财政破产。

    “能管住多少人?”

    到如今,淮水两岸,还多得是“勾陈来矣”“勾陈至矣”的恐怖传说。

    前者定下规章制度来执行,效率要高得多,只要监工正常发挥,就能让工程有序推进。

    有过经验和没经验,就是天差地别的两种人。

    “没有。”

    “沙野”不是不想自己组织武装力量,只可惜“百沙之主”不允许,担惊受怕的倒霉蛋们,也只能祈祷白沙勇夫真的能够保证他们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白沙勇夫在收税季,还要充当收税官,其威严瞬间就建立了起来,不仅仅是武力值的问题。

    以鳄人、勇夫的在地面上的威望,加上两个小队的义从,足够震慑本地的土著。

    “中溪泽没有填埋?”

    “一组岗亭,能管住十里范围内的聚落,夷人、野人,现如今也都乖顺服帖,不曾又躁动迹象。”

    李解这次放心了,不过还是多了一句嘴,“亭长没有姓刘的吧?”

    死了就啥也没有了。

    不过这种靠渔猎为生的沙野,往往都是穷到没话讲,最终都是要靠出力工、徭役来充抵拖欠税赋。

    “奉首李之命,岗亭只是布置到了钟离北城。”

    不仅仅得有符合淮水伯府的官僚团队,还得有足够的人口基数。

    房钟邑的东西两侧,除了沟渠之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