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都是科举选拔不同,读书人在大唐科举中的参与度还是不高。
房玄龄好像明白了唐寅的意思,问道:“那就是说,以后的科举要分级来选拔,一层层从民间选拔到京城?”
“嗯。”
唐寅点头。
一旁的高士廉道:“这可比当下的科举要更为复杂,如果地方上不举孝廉的话,朝廷很可能要以专门衙门来统筹和规划,朝廷又要养不少人。”
房玄龄道:“如果是为天下读书人着想,就算朝廷多养一些人,也是可行的。”
在这点上,房玄龄的见识要更有远见卓识。
“本王也是这么想的,如果按以往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也不是从最底层选出来的,举孝廉中很多人都是官绅阶层。”
“我要的是,就算是一个最底层百姓的孩子,只要读书有天分,将来也可以成为大唐的能臣,甚至成为大唐的宰相。”
唐寅的规划也算是非常远大的。
要把科举的路,一次走到底,让所有读书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场几名文武大臣则面色有几分怪异。
他们觉得唐寅太想当然了,朝廷怎可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绝对的公平呢?
对读书人来说,本身占据教育资源的问题,就是不能解的死结,也只有富贾阶层才有资格去读书,小富即安,才会考虑让孩子读书。
平民家的子弟,怎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书本?
“我还会在华夏之地,推广更多的教育之事,最起码普通的孩子要认识字,不用认识太多,基本上的字是要认识的。”
“这条路不好走,我希望诸位臣工能与本王一道,为华夏之民的素质提高,尽自己的一份力!”
唐寅说完,起身送在场的人离开。
在场这些大臣,其实还是要消化消化,才能理解到唐寅的雄心壮志。
……
……
唐寅把人送走之后,便见了一直躲在屏风之后,旁听了全部议题的上官樱。
上官樱做了详细的记录,显然她更支持唐寅的举动,毕竟在唐寅有此举措之前,她的想法,就是致力于要推广普通百姓的民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