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江山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朝博物馆-1(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后,李林波与赵启豪二人,终于来到了一座展厅门前。

    而在这座紧闭的门前,正有几名手捧本子与笔的人,焦急地等待着什么。虽然几人看起来都是媒体记者,但是手中拿的却是最原始的笔记本与圆珠笔。想必,拍摄设备与话筒也都在过安检时被同样暂时扣下了。

    “这进去都快一个小时了吧。”

    一名女记者显然有些焦躁了,来回踱着步子,不时看一眼紧闭的大门,耐心几近耗尽。

    “没有。是56分钟。”

    另一名倚靠在旁边墙上的男记者看了眼表,回答道。看似平静的语气下,皮鞋脚后跟却始终不耐烦地击打着墙根,暗暗抖个不停。

    “怎么还不出来?这到底是真是假,让人等得好心烦。”

    “等我拿回手机,上面一定被老板打爆了,催着我交新闻稿呢。”

    “大家都一样。别急,等着能有个切实的鉴定结果了,才好踏实地出去发稿。”

    ......

    你一言我一语中,这几名记者忽然看到赵启豪与李林波走了过来。或许是想打发下无聊的等待时光,顺便采访下新来的这位鉴定者,几名记者正打算上前询问其身份。可就在这时,几人望眼欲穿那扇的展厅大门,竟忽然打开了——

    随即,从里面走出了三位教授模样的老者。

    见状,几名记者立刻丢下刚来的两人不顾,径直围拢过去,急切地询问起三名老教授刚刚鉴定的结果。

    而李林波也是自感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走出来的三位老者,正是国内现今最顶尖的几位古文物专家。看样子,三人刚刚已看过了那幅古画。如此一来,自己倒也正想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听听他们看过此画后的高见。

    “嗯......根据初步的验看,我们三人都觉得,暂时并无可以推翻其是真迹的确切发现。”

    中间一名老教授率先给出了答案,而旁边一名高个教授则继续补充道:

    “尤其是画上所盖的那枚私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与我们现存古籍资料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私印基本吻合。而这枚私印自建文四年时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后,也离奇失踪了,学界一直认为有极大的可能是被逃走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并带走了。如今这画上竟然重又出现。因此,此画是朱允炆所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这么说来,画肯定是真的了?!”

    记者们一边听得连连点头,一边在纸上奋笔直书,唰唰地将几名专家的话都立刻记录了下来,同时进一步地追问着,想从专家口中得到一个更加确切的答案。

    “这个嘛......”

    最后那名专攻古画方面的老教授似乎是考虑到严谨性,在斟酌了一番用词后,这才缓缓说道:

    “毕竟后面还需要对私印进行更加精密的对比与鉴定......但是,就目前所知的信息来看,的确很难排除其是建文帝朱允炆所画真迹的可能。不过......”

    “不过什么——?”

    记者们一看最后这位专攻古画的老教授似乎心中仍有疑虑似的,不禁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问道。

    “不过......如果此画为真,那么建文帝朱允炆在绘画上的艺术造诣,实在是令人惊叹。事实上,原本也发现过朱允炆一些零星的手书文字,只知其书法清秀,却从未有画作留存于世。姑且不论此画是否为朱允炆所作,这画中的画功、技法,乃至整体的气势与神韵,都堪称一幅名画佳作。”

    “哇——”

    听到老教授居然这样讲,记者们不禁发出一阵由衷的感慨与赞叹。

    “皇帝”加“画家”,这两个元素加在一起,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了。

    而且还是丢了皇位的皇帝,外加隐居时所画的佳作,还有其失踪后的历史之谜。这是多么好的新闻题材啊!

    虽然意犹未尽的记者们还想继续刨根问底,希望挖出更多的宝贵信息,但三名国宝级的古文物专家此时已在安保专人的护送下径直离开了。

    “这样看来,基本十拿九稳了啊!”

    “的确,之前进去的国际科学鉴定小组,用同位素测量的方法来推定年代,也已确定,纸张与墨迹的年份都符合明朝初期。再加上刚刚三位泰斗级专家所说的那枚建文帝朱允炆的私印......无论怎么看,这幅画都肯定是真迹了!绝对没跑了!”

    “嗯,而且这画居然还被老教授如此褒奖。就算退一万步、不是朱允炆画得,估计也是一件珍品!”

    ......

    简单交流过意见后,几名记者似乎都已找到了发稿的一致方向。

    “嘿嘿,看来倒是省了我们的事儿了。”

    站在旁边的赵启豪此间一直在听,这时不禁轻松地嘀咕着,同时对李林波低声提醒道:

    “不过,就算走过场,林波你至少也要认真点儿啊。场面上还是要做到位的,我回头也好向公司交待。”

    谁知,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