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镜之不由得神色微紧,“大人但说无妨。”
“水车造价不菲,便是整个村落一起凑份子钱,怕是远远不够,不知沈秀有什么好法子?”
听言,沈秀才没那么紧张了,“敢问大人,经费上,朝廷是否支持。”
“玉水关与南疆开战,西北一带又出现干旱,朝廷的意思,让我们先自己想办法,当然,做出的成就,朝廷也不会干涉。”
说白了,朝廷只给政策上的支持。
但这对于凌江府各县而言,却是天大的好消息。
做好了,政绩是大大的,而且还不用担心别人过来分一杯羹。
然而,当前的困难却是,官府没钱。
沈镜之沉思了半响,“在下想到了两个法子,不知可不可行。”
“说来听听。”
“第一种办法,由官府无偿向辖下村落进行无偿安装水车,但需百姓交前三年多出来的粮食的一半。”
沈镜之看着谢县令,“咱们凌江府多山,水利不如平原和江南那边,我们这边的粮产也远不如江南。
如若水稻灌溉得当,一亩大概能多出八十到一百斤,整个县算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
谢县令点点头,示意沈镜之继续。
“第二个办法,由各村落出水车的费用,如若无银支付,可以工抵债。”
谢县令摇头道,“以工抵债这法子,恐怕行不通,按一天二十文,恐怕一个冬天下来,也抵不了,再且,县里也没有那么多工可抵。”
“大人误会了,在下说的以工抵债,是秋收后,在不影响来年春耕的前提下,由官府指定各村落种植作物,作物的收成按市场价来算,多的由官府垫付,少的来年继续。
完成抵扣水车费用的村落,来年可以继续种植这个作物,官府不干涉。”
这点子,是沈镜之从当初在村里推行万牲草苗之事想到的。
“既不影响来年春耕,又能有不错的收成,是什么样的作物呢?”谢县令拱手道,“还请沈秀才不吝赐教。”
“不敢不敢。”沈镜之避开了县令的礼,“我家明珠在种植一道上,天赋不错,我回去问问她,再给大人回复。”
“那本官便恭候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