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门外,聚集了四家要去县里采买的男人,朱平、沈大、周文、叶大河。
县里只去过一次,办理户籍就用了一整天,没好好看过里边的情况,可不敢让女人单独去。
身上揣着银子,还是男人去安全些。
叶大山忙着锄地也没去,托叶大山帮忙带东西。不多,两个水桶,两斤盐巴和三斤猪油。
几个月不吃油不行,得养好身子,干活才有使不完的劲,没钱买肉就狠狠心买点猪油回来放锅里和粗粮熬煮。
先前路上是怕难民闻到味过来抢,现在到了安稳的地方,可不能跟以前一样吃的无油少盐,久了会身体不健康。
叶稚几步跑过去,“爹,我起了,什么时候走?”
叶大河手上拿个馍馍啃,含糊不清道:“快了,等你平叔吃完饭。”
朱平蹲墙边端碗喝糊糊,听见父女二人的对话,抬头去看,“叶姑娘也跟着一块儿去?”
自从知道叶稚的实际年龄后,大家都称她为姑娘了。
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喊丫头不合适。
“嗯,我去帮忙提东西,怕我爹一人拿不了,我哥忙地里的活计,抽不开空,”叶稚多解释了一句。
朱平点点头:“那感情好,人多热闹。”
吃完早饭,加上叶稚共五人,背上背篓出门。
她的背篓小巧,是叶佑在晚上专门做的,为躲避旁人视线,远离茅草屋制成。
屋子位于山脚,山上不远处就有许多藤蔓,正好解释了背篓的出处。
睡一个屋的其他人劳累一天,睡的雷打不动,因此没人发现他出了门。
背篓正好合适叶稚的身高,背起来半点不费劲,到村口时正巧遇见去城里办事的方仓,便结了个伴。
方仓是他们第一次进村遇到的那个汉子,自来熟,几人很快说到一块儿。
作为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方仓对普光县再熟悉不过,同他们说了谁家铺子里的东西便宜又耐用。
能省去一笔银子,众人笑容满面,连连道谢。
边走边唠,很快到了县城,城门口聚集好几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叫花子,脚边放有缺了口的碗,看见进城的人就可怜巴巴的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