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六十年代的过年的传统习俗和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办年货、扫尘、贴红联、团圆饭、守岁、放鞭炮等这些习俗都是一样的。
那时候普遍比较穷,吃得肯定不如现代丰盛,但是那时候的年味儿比现在要浓得多。
腊月二十七八开始,办年货的人就把街上挤得满满当当的。
国营食品商店门口的都支起板子,当街开始做生意。
过年的票证上,还会印上两个象征喜庆的红色灯笼。
这个时候,普通人家买起肉来,也是二三斤的大块肉,比起平时论两卖那是要舒心畅快许多了。
家里有孩子的,每户都还会给孩子提前准备一点小玩具。两三岁的孩子买个小鼓、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者风筝、10岁以上的孩子买个储蓄罐。
100响一挂的红色鞭炮也是每家每户必须的,从初一一直放到十五。正挂的鞭炮会被拆成红色小鞭,变成孩子眼中的香饽饽。
四合院的各家各户也不例外。
勤劳的主妇人一早便起床开始忙碌除夕这一日的一日三餐。
有些面果子是从腊月二十九左右就开始准备的,平时舍不得用的油,这个时候也会拿出来炸果子吃:白薯丸子、萝卜丝丸子等。
即使条件再困难,过年中国人总是会在这一天犒劳一下自己一年的辛劳。
四合院困难如贾张、三大爷阎埠贵家、二大爷刘海中家,家里人口多的,也不例外。
但是在这几乎困难的人家之中,就数三大爷最会凭本事创收了。
这不,三大爷拿着事先写好的红色对联和福字贴,挨家挨户地上门询问,是不是要买一点年红。
三大爷第一站到的是一大爷家里。
敲门进屋之后,见一大爷在屋内,帮着一大妈一起打着下手准备年饭,便站在门口问道:“一大爷,在家吗?”
一大爷闻言回头看了一眼道:“三大爷,进来吧。”
于是,三大爷便跨过门槛,进屋了。
进屋之后,便看见一大爷两口子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子的年夜饭。
红烧带鱼、砂锅豆腐、四喜丸子、豆芽菜、油泼梅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