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穿大佬退休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9章 四合院的老虔婆07(2/7)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拿秦淮茹肚子里这个来说,从出生的那月起就能领各种票。

    除了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盐票等等,还和所有本市儿童一样,可以得到每月额外补助白糖1斤,鸡蛋025斤,糕点15斤,奶制品2斤。

    比起哥哥姐姐,老三小槐花的补贴要少了两个鸡蛋和半斤糕点。

    要想把儿童额外补贴的这些东西买回来,每个月要多花至少6块钱。

    很明显,秦淮茹一听到这笔花费,刚刚恢复些血色的脸上又添了愁容。

    养孩子在哪个年代都不是容易的事儿,更何况是在这困难时期。

    如果是普通双职工家庭,父母合起来能收入60-80块钱,买回这些计划内的补贴品,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贾家来说,一是收入少,二是婆媳对养孩子的理念不同。

    秦淮茹主张让孩子们吃好些,但张智慧的老观念觉得吃窝窝头也一样长身体,祖祖辈辈都是吃窝窝头。

    就科学的角度,窝窝头和白面馒头的营养价值的确区别不大,但它们都不能够代替牛奶鸡蛋这类动物蛋白。

    拆家666给了秦淮茹一个安抚的眼神:“你放心,计划的东西咱家一定都给买回来,缺啥也不能缺孩子们这口吃的。”

    不就6块钱,只要有心,哪里挣不到?原身做鞋子,养兔子,也能赚到,只是舍不得花在鸡蛋和牛奶上。

    其实孩子们在物质上的差距还不那么明显,但在精神教育上的差距就是鸿沟。

    即便今年比往年补贴少了一些,但有本市户口的孩子,从出生起,在各种补贴票据上就完胜农村孩子。

    更别说少年宫的各种兴趣班,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动物园……从小在知识海洋下熏陶的大城市孩子,自童年起就获得的底气绝对不是多吃两个奶糖,多穿几双球鞋。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这里说的幸福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秦淮茹农村出身,怎能不懂真正吃不饱肚子的苦日子是怎样的?

    她卖惨并不是真穷到揭不开锅,而是面对城市养孩子的投入,她心理压力太大,大到无法舒缓。

    她进了轧钢厂,努力工作5年,却还是买不起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