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初。
扬州,王家。
中秋团圆日,太原王氏上下三代齐聚扬州城。
宴至酉时末,歌舞乐依旧未息,族中长辈大都离了席,将宴会主场留给了年轻一辈。
长辈不在,小辈们渐渐放松下来,酒酣之后,不知是谁嚷嚷了一句:“王蓝田这去书院读书,怎就把人读丢在山上了?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都不归?”
“可不是在山上读书!”有人反驳道,“我听说他小子洋洋洒洒给大伯写了千字不回家的理由,说什么读书不不如出去玩,要什么知行合一,还说晋朝很大得出去看看,不应只呆在家乡的尺寸之地,给大伯气得不行,立刻写信回了回去,据说斥责那小子整整三页纸!”
“他倒是有长进,出去一趟可算是翅膀硬了。”
“他那翅膀哪是出去才硬的?大伯什么时候拿他有办法过?”
“你这话让大伯听到了,那三页纸明日就在你的案上了!”
“我福薄,受不起!”那人忙忙摆手,又道,“那小子在书院混得不错,跟在他身后的人可不少。”
“虽说尼山是晋朝第一书院,但这‘第一’到王世玉手中,已然名不副实矣!”
“士庶不分,这样风气在尼山,实在是……”
“这不正和了那小子的心思?”
“他的心思?他当时择尼山一是因为尼山的贤良方正考评官是咱家的人,二是尼山士庶都收,比之迎风、万松好称霸王而已。”
“哎?我可是听说了,他这个霸王没称成。”
“不会吧?与他同窗的学子,能算得上名的也就那么几家,汝南周氏、杭州马氏、上虞祝家庄、彭城张氏、范阳卢氏。”其中一人列举道,“据我了解,这汝南周氏可是他的小跟班,杭州马氏与他同寝,关系尚佳,张、卢二人更是伏低做小乖得不得了。至于上虞祝家,他好像与庶族走得近些。”
“祝家无人在朝为官,即便有财也非长久之计。祝家此举倒是聪明,若家中有人入仕,再凭其家中财力,日后虽不说跻身名门望族,但也能在时局之下保全自身。”说到这里,说话之人摇头,“只是这个祝家小儿似乎不太懂事。”
“你们说得都不对。”突然有出声,众人循声望去,就见人打了个酒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