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不可能不激动啊!
别说这些灾民们了,他们这些县衙的官差们,当初也不还是被大老爷的种种行动所震惊,所感动,再到后来知道是知县夫人的支持后,各种由酸到酸再到酸,最后到麻木,当然这都是玩笑话,他们最多的还是感恩之情,因为有这位站在大老爷背后的女子,他们塔漠县,彻底生发了啊!
崔巍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因为有了第一次成功的模板,所以这次依旧照葫芦画瓢,灾民依旧能吃饱。
其实之所以外甥提灯笼,一切照旧。还是因为这次的这批灾民,与富新乡里的那批,大体都是差不多的。
除了人数上少了二百多人外,其他的差不多都一样,也是青壮多过老弱妇孺,这样下来,劳动力就增加了不少。
不过老弱妇孺在别的地方或许是累赘,可是在塔漠县却不是,反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纺织厂已经规划好位置,也开始修建中了,新型纺织机也研究出苗头了,只等着第一台试用机子制作好之后,先让黄阿婆几个老纺织工试验一下,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再改良,等一架成熟的改良纺织机制作好并且成功试用之后,就开始加工制造,批量生产。
然后就等着纺织厂建造起来,就开始招收工人,而这时候就能体现出妇女的大作用了。
毕竟术业有专攻,一个萝卜一个坑,纺织这块儿,还得招女工,虽说男人不能说不行,但盖房子男人行,纺织他还不一定行。
不过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要是不行,干一行,不行一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
正所谓人有百态,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崔巍才仔细分配,把灾民们都分散安排,哪一波儿该干啥,哪一波儿该去哪,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就比如这次的灾民们,自然和之前一样,青壮们安排去干体力活,还可以干活的老人和七岁以上的孩童则被安排去采集葛麻,这个活计简单又不必费太大劲儿,背个箩筐,能背多少背多少,量力而行就是了。
别说灾民们了,就是塔漠县的其他百姓家里,也都是老人和孩子齐上阵,去采葛麻。
采完葛麻去交给村正家里,可以每人每天只要采摘五箩筐葛麻,就可以换三个窝窝头,超过五筐的话,就根据葛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