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见当这艘体积庞大的铁疙瘩开出海面,足以让世人震惊。
反正军械所的各类项目研发进度不能停,大明各地督造的大学、中学、萌学学堂也不能停,各行省、各府督造的主干道柏油、水泥混凝土官道也不能停。
何曾让他这么为难过?
怎么样,可以办到吗?”朱慈烺没把韩郁的提醒当回事,反而是看向了工部尚书王家彦和户部尚书张天禄。
唉,说到底不还是钱的问题吗?
从最初的火绳枪到前装遂发枪,再到前装膛线枪、纸壳弹,再到后装膛线枪、底火、金属外壳子弹,大明用了四年。
而他呢,只需要掌管好东厂和锦衣卫,看看哪个官员不老实、哪个官员手不干净、哪个官员站着茅坑不拉屎,如此足矣。
所以万事是不用那么发愁的,直接推给大臣们来办就行了,这个大臣办不成,就再换一个,哪个大臣有能耐就将哪个大臣提上去。
如果真要说缺点,目前情况下唯一的缺点就是研发太慢、成本太高了。
柴油动力的新是战舰不仅在续航上得到极大提醒,航速上也比先前的蒸汽动力要快上不少,至少荷兰马车夫最先进的战舰也跑不过大明的新是战舰。
这时候他又十分怀念刘鸿渐在的时候,每逢遇到大事,只要刘鸿渐在场,这厮肯定是吊儿郎当的翘着二郎腿就将所有难题化解。
动辄上千艘战舰去打荷兰人的一二十搜战舰,郑家巅峰时有战船超过三千艘,而所谓的战船大多数不过是单帆木头小船。
其实朱慈烺不同意北洋水师出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艘战舰是刘鸿渐的心血,与荷兰人的海战注定是要写入史书的。
更何况荷兰的战舰再牛逼也不过是风帆战舰,他们的风帆即便子再多、技术再高朝,逆风情况下也快不到哪儿去。
而柴油动力的新式铁甲舰呢,逆风?这问题是不存在的。
当然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不够难办,又怎么来显示大臣们的能耐?
所有的子弹也好、炮弹也罢,全部是大明匠人们一枚枚的手动制作,这对匠人的危险性、专业性都要求极高。
军械所的一应开支,可从户部支用,所需要的全部矿石、金属、器械可支取工部存货,说白了就是军械所可以打欠条,工部和户部必须全力配合。
作为掌舵者、亲历者,安国郡王刘鸿渐又岂能不参与这场旷世的决战?
当初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外加上钢铁产量吃紧,急于打造榴弹炮而搁浅。
将这边的消息传给刘鸿渐,也是让其明白这边的实际情况,好让他自己权衡要不要尽快赶回来。
炮弹还好,子弹本就那么小一点,还要尽可能的保证精度,即便是发动了军械所上万匠人全部来生产榴弹和金属弹壳,也才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这五千杆栓动步枪配备了二十多万发子弹。
第一批赶制出来的栓动火枪数量不多只有五千支,原因还是限于子弹,以大明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无法对子弹进行机械化量产。
水师不能动,那么运兵船呢?把东瀛上的大明士兵接过来也成啊?
“臣以为可以派遣小股战舰去外海骚扰,这些战舰并不与荷兰人硬战,只需牵制住荷兰人的主力,让其无法全力攻打东瀛就好。”李邦华心中早有定意,沉着的道。
在他们仅有的认知里,太阳早晨升起、晚上落山,怎么会日不落呢?
一百多门榴弹炮已经足够前线使用,而同样工艺复杂的后装膛线火枪也立马实现了量产。
当然话是玩笑话,也就司礼监的庞大海和王二喜听听,王二喜是觉得朱慈烺私底下说话越来越向安国郡王,庞大海是觉得皇爷变坏了。
在研制火枪的最初阶段,刘鸿渐就一直描绘着这幅蓝图,大明士兵再也不必喊着口号排队设计,而是士兵挖好战壕趴在战壕中自由的、快速的设计。
因为刘鸿渐要的是有枪栓的便捷式火枪,这也是刘鸿渐对大明火枪的终极构想,只要拉动枪栓就可以将弹壳取出并将下一发子弹自动压入枪膛。
而后世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用了整整两百年,才完成火枪的终极进化。
王家彦和张天禄大眼瞪小眼有些发懵,六十万两银子够干嘛的,扔到军械所里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更何况军械所是你朱慈烺直属的,关俺们工部和户部啥事?
但是战舰只有一艘,对于没有什么海战经验的朱慈烺以及内阁大臣们来说,他们认为一艘战舰实在太少,并不能在海战中取得优势。
天津宝船厂有各式匠人不下五千人,而且高薪之下,雇佣的都是大明最优秀的匠人。
他们如果真的牛逼还至于只敢在大明外海叫嚣吗?有本事真的在陆地上来一战,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难道只能坐视不理吗?这就是你们的能耐吗?”朱慈烺质问道,言语间已经十分的不满。
后装栓动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