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是大圣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七章 买山(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或杂草,或棘刺,或矮小的野竹子,即便挨着大棘溪,其坡表也逐渐恶化。而且约估,看上去侧面积会更小一些。

    “我如何估量,”刘四根眼睛珠子又转了起来。若是刘昌郝只给三五十贯,肯定不会卖的,但给了一百贯,在乡下一百贯可不是少钱,又圈了这么多年,木炭还得了不少钱,是否能卖呢?

    “你不卖亦可,腊月到来,我们两家老账新账一起算。”刘昌郝拍拍手,站起来继续主导修渠。北风吹来,刘四根感到一阵凉意。刘昌郝细维太跳跃,他有些跟不上,自己是来阻止刘昌郝修渠的,结果变成了卖山。其次他发现,刘昌郝根本不是村子里所传言的败家子,很不好对付。

    刘四根卖不卖?没让刘昌郝等多久,晚上,刘昌郝正在给梁小乙讲解孙子兵法,刘四根来了。

    “我家山好,须百五十贯钱。”

    “百贯,多一文吾亦不会给,”刘昌郝斩钉截铁地说。

    谢四娘在边上听了,问:“儿,你买山何用?”

    “阿娘,我于山上种苜蓿,用苜蓿养猪。”

    开始可能是种苜蓿,往后去就不是种苜蓿了,他心里面有一个大计划,有的还没有想好。反正这些土山丘基本都荒了,不值钱,若是价格俣理,先拿下来。

    “山上能产多少苜蓿?杂草便累死人。”

    还真是种苜蓿?刘四根心里也在盘算,刘昌郝养猪,他又开始学习了,宋朝养猪也开始使用大量青饲料,只是投放的不大标准。一座山能出产多少斤苜蓿,能养多少猪呢?但谢四娘后面一句,让他又打消了心思,对啊,不管种什么,首先山在退化,肥力差,这是一个问题,它还不是最头痛的,想要种东西,山上的棘刺、野竹子、杂草、灌木得统统清除掉,灌木与棘刺还好办一点,最难办的便是杂草,野竹子生命力也旺盛。

    即便自己想学,还是等这小子成功了再说吧,反正周边有的是土岗子。

    “阿娘,相信我。”刘昌郝拍了拍谢四娘手背,对刘四根说:“四叔父,百贯钱,莫想加一文钱,明天来,我仅出九十贯,后天则是八十贯,迟几天,我会不给一文钱,于官府报备,强行在上面种苜蓿!”

    刘四根想了一会说:“若此,我儿回来,你让秦瓦匠勿得追究。”

    “亦行,”刘昌郝说道,即便追究,也是以梁永正为主,自家与刘四根家都明了的,你可能报复我,我可能报复你,然而管梁永正屁事。既然你要为你未来亲家出面,就做好出面后的结果。

    “然,然,”刘四根眼光闪烁。

    “四叔父,我与你做个约定,从今而后,你不犯我家,我亦不犯你家,村里,你不犯与我家交好几家,我亦不管你家有何作为。”

    既然有这个约定,刘昌郝也犯不着为刘昌隆申冤得雪。

    “击掌。”

    两人击了一下掌,开始写白契,刘四根叫来几个儿子运钱回家。谢四娘仍有些不情愿:“儿,你花百贯钱买十三座荒丘?能得几何苜蓿?”

    怎么算,这笔账也是不划算的。

    PS:这本书构思时,一是准备从比较冷门的种植业(以种花为主)、纺织业(各种丝织品,熙宁九年开始)着手,半文言对白。

    效果不大好。

    只好将手中好几十章存稿重新修改,对话口语化,吾予换成我,汝尔换成你,其换成他,彼换成那,之换成的……等等。其二。关于技术方面,尽量一句话或两句话一笔带过,不会详细写了。

    另外有一个比较玄幻的设定(104、105章会写到),可能导致前期不大爽,这个没办法修改,除非前面的一起推翻,那是不可能的,只好再请各位耐心等待。

    PS:顺便说一下千步量田法与千丈量田法。

    据有关专家推测,宋朝大约有8亿宋亩耕地(7.2亿标准亩)。耕地不仅是种粮食的,也包括了瓜果蔬菜、桑茶葛麻、花木药竹。种粮食的耕地可能只有一半之数,人吃,喂牲畜,还要做酒,又是一个低产量时代,所以到了宋徽宗之时,即便金人不南下,宋朝危机也会越来越重。

    在田薄上的不多,宋真宗时田薄上是52476万亩,宋仁宗想做好人,豪强便大着胆子隐田,皇佑三年变成了22800万亩。再将官田、学田、职田、屯田、营田减去,不足一亿亩了,别的不说,两税没办法征了,只好查隐田。郭谘创立了千步量田法,选择一大片田,长走一走,宽走一走,算出大约面积。若是相差大,立即清查这片地各片小田的主人与面积,若是相差不多,那就放过。

    这种量田法很不准确,要的就是这个不准确,因为给了一些豪强回旋的余地,准许你们隐田,但别隐得太多,让朝廷无法征两税。虽然引起强烈的反对声,到了宋英宗末年,经过15年的盘查,田籍上的亩数恢复到44000万亩。

    王安石做的更激进,直接变成了千丈量田法,千丈是虚数,也就是选择一大片耕地,用长尺量其宽度与长度,这一量很是精确,然而没有回旋余地,反对声音更大,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