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就是坏人。至少影迷是这般认为的。
沐尘不得不承认,袁洪在挑演员上的眼光也是惊人的。
当然,李钊这个角色能否成功,还得看后面。
武师们成了挖煤的,为了一个地瓜,一个窝窝头,不得不放下身段,和昔日的徒子徒孙们干着无奈的事情。
叶问也挖了,昔日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昔日同行问候之中,让观众同情叶问的同时,也对小鬼子的暴行感到深深的痛恨。
不断有武师为了一袋大米而参加武斗,却再也没有回来。
当武痴林被三浦活活打死的时候,沐尘发现旁边的李若曦眼中闪烁着泪光。
武痴林是叶问的好朋友。
他之前刚以最近胃口不好分了半个地瓜给叶问感动无数人,转眼就被打死了。
又是几番铺垫,早已经吊起了观众们的胃口。
与此同时,影迷感觉一股悲凉与压抑袭上心头。
压抑,憋屈,需要释放!
“我要打十个!”
这一句话让影迷心中的憋屈忽然得到释放。
而接下来招招到肉,拳拳见血,贴身近打,近乎野蛮的打斗让那种情绪好似泄洪一般将心中的压抑与憋屈释放。
爽!
震撼的配乐,激烈的打斗。
这是一场剪切,音乐,动作,镜头等的完美结合,给心灵与视觉的震撼无以言表。
叶问夺米!
这场戏被誉为可以可陈真踢馆媲美的经典镜头。
这场戏完全把控了观众的情绪。
一部能够左右观众情绪的电影,那它必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一向儒雅不与人主动动手的叶问,这一次宛如猛虎下山,打得小鬼子断手,断脚,那骨头断裂之声,配上鬼子的惨叫,没人觉得残忍。
震撼,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特效,但就是震撼。
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叶问获胜,三浦很欣赏让人将十袋米丢到叶问脚下。
而叶问看都不看一眼,转身就走了。
他没有拿那十袋米,却捡起了地上的半个地瓜,拿上染上了廖师傅血的拿一袋米。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不拿那十袋米?
那是他应得的。
一以打十,他赢了。
他这就是告诉所有人,这场战斗不是为米而战!
为的是一个华国人的尊严!
我只是一个华国人!
三浦问及叶问的名字,叶问淡淡的说道,却透露着一股子气势。
而李钊一听,愣了一下之后,却将叶问的话从头到尾的曲解翻译。
显然,他是不想让叶问激怒三浦,怕他步了廖师傅的后尘。
抗日剧之中,似乎翻译都没一个好东西。
此时,影迷们似乎感觉到了李钊这个角色不一样。
好人,他显然不是。可坏,坏得又不够彻底,他还有着一丝良知。
对叶问这个“师傅”的尊重和担心,挑战时犹豫不肯开门,翻译时又做了手脚。
甚至还在事后上门提醒叶问让其小心点。
可惜,被叶问扇了一巴掌之后,给了两字:走狗!
“我只是个翻译,我不是走狗,我也是华国人!”
李钊扭曲着脸,有些歇斯底的喊道。
“这演员不错。”
沐尘说道。
这演员的确不错,李钊这个角色稳了。
他之前还担心袁洪偏打戏而忽略文戏,如今看来那担心是多余的。
影片继续。
日本人一直找叶问,李钊被打,却硬说不知道去哪里找。甚至被打得鼻青脸肿了,依旧说不知道去哪里找叶问。
这个时候,观众忽然意识到这人没有他们想的可恶,没有到该死的地步,但却依旧不值得原谅。
影迷的潜意识里,那个时代的日本翻译,都不是好东西。
以往的影视形象,已经将这个职业给定性了。
不过,李钊带着叶问一家到自家避难的时候才知道,在外面狗仗人势,显得威风八面的翻译官,家境却如此落魄。
体弱的双亲,残疾的哥哥,幼小的妹妹。他作为主要劳动力,扛起养活一家的责任,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似乎无可厚非,哪怕那职业为人所不耻。
我只是一个翻译,我不是走狗,我也是一个华国人!
看到这里,沐尘知道这歌角色活了。
原版之中,最后决战让人有一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
对手太弱!
不是太弱,而是相应的铺垫太少。
所以,沐尘做了一些修改。在里面穿插了三浦练武的一些情节。
只有对手强大,那才能够衬托叶问的厉害。
若是三浦表现得太弱,那么最后的决战,就给一种没有“压